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

《明暗》二三事:「明暗」的含意是什麼?(四之二)


     夏目漱石病倒那天完成的188回﹐在喪禮結束後第三天的十二月十四日見報。這是他生前留下的最後一回存稿。這一天﹐大家終於深刻體認﹐這位勤奮努力的大作家真的已經走了。

漱石生前並沒明確說明過小說訂名為《明暗》的理由。但在小說連載期間﹐他給芥川龍之介等門人的信中提到「明暗雙雙三萬字」的詩句﹐他解釋說﹐《明暗》的總字數超過十八萬字。因受七言絕句的字數限制﹐他才用「三萬字」代替「十八萬字」。

漱石還在信中補充說明﹐「明暗雙雙」原是禪家用語。參禪者追求悟道﹐必須悟得深切、通透﹐明暗雙雙﹐了然於胸。因此﹐有人認為書名的「明」與「暗」﹐是指「看得見」和「看不見」的東西。譬如184回裡提到「晝與夜的區別」﹐研究者便把「明」與「暗」引申為「隱藏在夜間暗處的東西」與「白天陽光照耀下的世界」。

關於「明暗」的含意﹐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認為﹐「明」是指明亮的地方﹐也就是現實世界﹐或是小說人物平日活動的領域;「暗」則指陰暗的地方﹐也就是死亡世界﹐或是小說人物在特定狀況下進行暫時活動的領域。

大江健三郎深入分析指出﹐作者處理這種「明」「暗」之間的轉換技巧近乎完美﹐顯示作者對小說的結構別具匠心。小說裡擁有正能量的角色從「明」的世界轉入「暗」的世界時﹐必定承受某種負能量的壓迫﹐譬如女主角阿延就是「明」的世界裡的正能量人物﹐她擁有積極的意志﹐堅信自己能經由努力而獲得丈夫的愛情;而跟阿延站在對立面的吉川夫人則是負能量人物﹐她身處「暗」的世界﹐企圖利用社會地位的優勢向阿延施壓。

小說接近尾聲時﹐「明」與「暗」的變動突然轉趨激烈。尤其是172回至175回的敘事方式﹐從日常生活的描述轉變為夢境的描寫﹐或者也可以說﹐小說的描繪方式突然從寫實躍向非實﹐呈現一種氣氛詭異的變化﹐男主角津田從「明」的世界(現實世界)跨過縱軸﹐橫向滑進「暗」的世界(死亡世界)。大江健三郎認為這種表現方式無懈可擊﹐令人激賞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